今年6月28日,随着凯波特材(安徽)有限公司第一台设备试开机,上海凯波电缆特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波特材”)产能转移项目安徽无为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据了解,凯波特材始建于1992年,是上海电缆研究所投资控股的专业生产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在规模优势、技术领先双动力引领下,于2022年11月11日在无为市高沟镇注册成立凯波特材(安徽)有限公司。

凯波安徽无为生产基地占地171亩,厂房面积2496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03亿元,设立生产线16条,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0万吨,解决员工就业160余人。结合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要求,该项目在产业化构建上向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推进,实现电缆料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产能升级变革。此次能够如期顺利试开机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属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查看,聚焦基地建设重点情况和问题,谋实招、求实效,推动项目如期实施。

三十而立,安徽凯波的成立是上海凯波发展三十年来完善“1+N”战略布局,推动企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借着无为生产基地试开机的东风,凯波特材将充分把握沪芜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布局力度,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推动电缆料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沪芜经济腾飞贡献凯波力量。
在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根根缆线从生产线上缓缓流出,偌大的工厂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在成品区,整装待发的电缆如工业“摩天轮”蔚然壮观。“依据每件产品的性能,会有防腐蚀、耐火、防水防蚁等不同特种功能需求。”正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红宝所言,电缆行业规格品种很多,除了做好常规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在细分市场不断挖潜,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比如,在轨道交通方面,华菱电缆曾参与《时速350km动车用电线电缆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时速350km中国标准动车组连接器专用耐弯曲电缆的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研发;在高端装备方面,华菱电缆的机车车辆电缆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自主品牌之一,各类机车车辆电缆年销售额达1亿元,累计销售额10余亿元,尤其是在“和谐号”和“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用电线电缆领域,已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
“我们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多次与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团队、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多个高校团队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张红宝介绍,该公司重点开发的铁路机车车辆电缆用绝缘和护套材料以及特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已在轨道交通等特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华菱电缆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种电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安徽省轨道交通用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大研发平台。据介绍,截至2022年5月,公司主导产品已涵盖中低压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铁路数字信号电缆、机车车辆电缆、光伏电缆、耐高温硅橡胶电缆、耐高温氟塑料电缆等十多个大类品种,覆盖特种功能电缆500多种型号、10000多种规格。
聚焦新能源领域,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组成技术研发团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信息收集和汇总,研发出了柔软性环保车内高压线产品,并通过了德国TüV、德凯等国外权威机构认证。同时,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太平洋电缆于2017年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芯轻量型车内高压线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
聚焦新材料技术,太平洋电缆于2012年组织铝合金导体攻关团队,加大铝合金导体及其电缆的研发工作。“铝合金线材”系列制品已获得5项发明专利,并成功应用于电线电缆产品之中。公司总工程师蒋仁章表示:“‘以铝节铜’能够有效缓解国家资源紧张的现状,该产品投放市场以来,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走进安徽华宇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各类“上天入海”的电线电缆尽收眼底。在舰船用纵向水密电缆展品前,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工程师穆腾飞介绍道,“固有水密电缆的耐水压等级最多达到7个兆帕,也就是说700米是极限,我们研发的纵向水密电缆能达到水下1000米,且更利于网络信号和光信号的传导。”从传统单芯控制类水密电缆到大深度水下信号类综合电缆的升级换代,穆腾飞和他的同事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在工艺摸索与确认的道路上“闯关”。
一根细细的电缆,既能保持良好的弯曲特性,内芯还很润滑。“这在过去的工艺水准是很难想象的。”穆腾飞感慨道,深海勘探需要高质量、高可靠的线缆做支撑,要具备耐水压、耐腐蚀、耐低温、重量轻、集成化等各项性能,其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指标,要比普通线缆更高,“这对产品技术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据了解,在海洋深潜装备线缆的研发制造上,华宇电缆主持开发的省级重大专项——深潜设备专用水密电缆,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建设。作为打破国外“卡脖子”的技术,该产品为我国石油及船舶事业和深海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拉丝、接线、压模、冷却……一连串的工艺流程背后,还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微型生产线”。置身于华菱电缆的检验中心,布局着大大小小10多间质量检测室,有的负责检测机械性能,有的检测低温性能,有的则通过卤酸气体释放量来检测环保性能……所有产品在正式投产前,都要先进行原材料的内部“体检”,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把关。
近年来,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技术创新的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核电、军工、高铁等领域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创新优化产品服务,实现了“弯道超车”。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建立了省级研发中心、电缆工程研究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科研人才队伍。”公司副总经理邓标介绍,以此为载体,新亚特电缆瞄准国际市场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一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好的电缆产品。
其中,军用微波稳相电缆、30kV高速列车主电源电缆填补国内空白,可替代进口;舰用消磁电缆、K1类核电站电缆、K3类核电站电缆填补省内空白,已获授权专利130余项;公司主持、参与起草、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取得2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2008年,安徽尚纬电缆有限公司作为尚纬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发展多年,公司销售规模不断增长,拥有五十余项专利技术,其产品应用在全国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高精技术领域。
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产能瓶颈和交货压力的新矛盾逐渐凸显,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迫在眉睫。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引导支持下,尚纬电缆启动人工智能和数字工厂建设,优化车间产线布局,淘汰落后装备,集成打造数字化车间,以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强化生产动态管控能力,最终实现智能生产。
据统计,尚纬电缆技改成效显著,产能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已达到营业收入的65%以上。
从十几人的作坊式小厂到发展为集电线电缆、医药包装材料、电热电器为一体的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创新激励和金融扶持等多方面帮助下,我们在数字化车间、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工业精品、科技人才、军民融合等重要项目的争取上,取得了关键突破和重大进展。”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洁然表示。
“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我们在2021年参与了芜湖市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计划实施,已经被列为芜湖市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企业。”近年来,华能电缆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数字经济“网效之星”示范企业、省信息化和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站在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像华能电缆这样的电线电缆制造企业还有很多,他们深知工业互联网时代势不可挡,积极融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打破产能严重过剩的低端化、同质化的市场竞争,让‘无为电缆’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顺利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