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新能源、新基建等崛起以及国家电网的战略布局和加大投资额将超过5200亿元,电线电缆早已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配套产业升级为刚需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线电缆产业规模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电线电缆产业排名第一的制造国与消费国。2022年我国线缆总产值1.6万亿,规模以上企业4200多家,从业人员80多万,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平均产品质量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行业门槛低,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2017年3月,西安地铁“奥凯问题电缆”事件,人们还记忆犹新,这起严重的企业制售伪劣产品的违法案件,导致铁路部门全面深入排查涉及的工程项目,对“问题电缆”全部实施更换。国务院依法依纪对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严厉问责,处理了相关地方职能部门122名责任人,包括厅级16人、处级58人。
“奥凯事件”牵出了深藏线缆行业多年的“潜规则”问题,随着市场监管随后的系列行动,线缆行业得到较大的整治,全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质量状况一度有所改善,但近几年这些问题又死灰复燃,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广东揭阳、棉湖地区违法生产“非标”和“打折”线缆,以及广佛国际机电五金城(华南一带最大的五金市场)违规销售“打折和非标”线缆事件。 2023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定制伪劣电缆,以不合格电缆冒充合格电缆销售的郑某某,被判无期徒刑。 原来自2015年以来,被告人郑某某从河北省宁晋县厂家定制标有“Y电缆销售有限公司”字样的伪劣电缆,并自制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以不合格电缆冒充合格电缆向浙江省杭州市各大五金市场进行销售,销售金额5500余万元。被告人王某某自2016年3月起,以牟利为目的,明知郑某某处的电缆系不合格产品,仍购入并加价销售,销售金额1200余万元。被告人潘某某自2019年3月起,以牟利为目的,明知郑某某处的电缆系不合格产品,仍与郑某某合作,帮助郑某某销售,销售金额598余万元。 赵某某、张某某等11人帮助郑某某销售伪劣电缆,销售金额170万至3900余万元不等。另通过对郑某某所使用的销售软件数据分析,公安机关查处杭州各大市场内的经销商31家共计51人,销售金额5万元至1200余万元不等。案发后,公安机关在郑某某的仓库查获大量尚未销售的伪劣电缆,价值500余万元。 2021年3月23日,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对郑某某等3人提起公诉。12月29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对赵某某等13人以销售伪劣产品罪提起公诉。同年12月30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判处郑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百万元;判处潘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2022年12月26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赵某某等13人有期徒刑七年二个月至二年不等部分被告人被适用缓刑。一审宣判后,郑某某等3人提出上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今年8月,深圳会展湾新港广场在建工程B1级电缆不合格被《中国质量万里行》曝光。广东长江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南光”牌WDZN(B1)-RYJS-105 2*1.5mm“B1等级不达标”的电缆已经流向工地——深圳会展湾新港广场工程项目,该项目在招标文书中,明确要求使用“低烟无卤B1级电线电缆”;而根据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广东长江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B1级电缆,未达到国家强制标准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中B1-(d0,t0,a1)等级要求。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国家经济复苏,各行各业在抓高质量发展,“问题电缆”事件又在各个工程项目上复制、重演,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什么“非标”电缆、假冒伪劣电线电缆、“问题”电缆屡禁不止?“血”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工程设施建设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一点瑕疵和疏漏,“问题电缆”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目前,电线缆电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如何?到底存在哪些质量问题?无良厂家惯用伎俩又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
一是电线电缆导体偷工减料。电线电缆主要原材料是铜材,在一些单独的供货项目和部分市场上,仍有部分不法厂家将导体截面做成合格产品标称截面的八到九折,或专门生产两头合格、中间偷工减料的产品以规避抽检,相应的导体电阻也就比合格产品大了很多。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载发热引起短路的供电故障,进而引发火灾事故。同时,不合格产品材料成本要比合格产品低很多,不法厂家就以低价的不合格产品去冲击合格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是电线电缆绝缘及护套材料偷工减料。部分不法厂家用普通的无卤低烟材料冒充B1级、B2级阻燃的材料进行生产。B1级、B2级阻燃原材料价格比普通无卤低烟材料贵将近二到三倍,假冒产品的成本比合格的B1级、B2级阻燃产品低近5%-10%,产品也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燃烧滴落物/微粒等级、烟气毒性等级、腐蚀性等级、火焰蔓延和热释放的指标要求;部分不法厂家的无卤低烟电线,还有部分低压电缆要求辐照绝缘的,根本就没经过辐照,绝缘性能与热延伸都不合格的,就直接做成成品推向市场;另外,部分不法厂家的低压交联电缆,绝缘挤出后没有经过交联工序,绝缘性能与热延伸都不合格,就直接做成成品推向市场。 三是耐火电缆的耐火材料偷工减料。耐火电缆特别是R系列软导体的电线电缆,按照正常的搭盖率,必须绕包两层云母带才能通得过燃烧性能试验要求,部分不法厂家只绕包一层云母带,是无法达到合格产品的燃烧性能试验要求的,一旦发生火灾,影响消防报警和消防控制系统,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法厂家生产劣质电线电缆时,绝缘层以次充好,用再生料替代合格料,绝缘层减“量”,特种电缆无“特种功能”,芯材材质不合格,芯材截面缩水等伎俩,实现非法获利。这样生产出来的电线电缆机械强度低、耐老化性能和电气绝缘性能差,直接导致电线电缆容易出现短路和漏电现象,降低使用寿命。同时,绝缘性能、护套老化性能的不合格,极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漏电危险,威胁人身安全。 作为检测电线电缆合格与否的第三方机构,在检测制度设计上具有自己规范,让一些不法厂家钻空子,采用送检与供物“双重标准”,以小样代替批量抽样,以次要检测项目代替主要检测项目,甚至检测报告作假等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只对送检来样的检测结果负责,没有送检的产品是否合格,则由线缆生产企业和线缆使用单位“说了算”。“如何才能拿到合格的检验报告”时,部分检验机构会告诉你“这要看你的送检样品是否合格。”企业为了应对各类检测,常常会设有两个仓库:大型仓库用来给供货商挑选,里面存有“非标”产品,小型仓库专门存放“送检”样品。只要有检验报告,就可证明线缆质量没问题,但这份报告并不难“搞定”。部分检测机构违法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检验检测报告,甚至要求被检对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很多招标方都只看重价格而忽略了合格产品应有的成本和价格,只追求最低价,让制造不合格产品的不法厂家有了可乘之机。因为电线电缆的原材料、水电人工、税费这些固定成本是不可节省的,不法厂家做低价产品,只能从原材料和工艺方面进行偷工减料来避免亏本,送到工地就成了偷工减料的非标产品了 。 另一个情况是招投标利润层层盘剥。大型建设项目招标一般都有层层转包的现象,施工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失控或越轨后导致以包代管,或允许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而使得多家挂靠行为成为可能。在层层转包中,业主原先承诺的利润被一分再分,线缆作为所有采购材料和设备的一部分,处在这一利益链的最底层,却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曾有线缆销售部人士说他之前参与过一个中标的工程,但经过层层转包后,最后给到不法线缆生产商的价格已经不足以购买合格产品的材料成本,再经过相关经手人和利益相关方的层层盘剥,不法线缆生产商最后只能按照给到的钱来“定制”生产,客观上造成了“逼良为娼”现象的产生。还有陪标、围标和骗标等违规现象在线缆行业招投标活动中也较为严重。
(五)贴牌乱象
许多线缆厂没有生产许可证和3C认证,却生产着不符合国标的产品,并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贴标、贴牌,伪造虚假合格证、检测报告等。由于伪劣产品的用料差,线径比国标小很多,这样就能节省较多的生产成本,所以价格相对便宜。一般而言,非标电缆的利润一般比国标电缆高10%以上,加上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定做,销量非常大。 尽管非标电缆可以在五金门市进行查处,但由于假冒产品商标和地址都是假的,查到的问题线缆只能局限于当时查获的,很难进行深挖而找到供货生产源头。无良厂家在“非标”劣质电缆生产过程中,有些特意不打任何标志,方便在销售时直接打上客户想要的品牌,无证无照违法生产情况比比皆是。这些企业和行为如果深挖下去,会发现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上亦很难幸免。
(六)商标、字号侵权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傍名牌”“搭便车”等商标侵权、字号侵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频频发生。一些知名企业也成为商标侵权的重灾区,企业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区肃清市场,但是收效甚微,给知名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困扰和损失。 线缆销售门店通常会同时存放和销售合格线缆与不合格线缆(如三无产品、伪劣产品)。 1.销售不合格线缆时,通过不开具票据的方式逃避监管和法律责任。 2.在店内摆放不合格产品货值低于五万元,以此躲避严重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相比其获利处罚力度较轻,不伤筋骨。 3.门店经销商或代理商自行注册线缆企业,自产自销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低价产品(如非标或打折线缆)。 4.消费者在店内看到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线缆产品,但送到手里的却是肉眼不可辨、检测很麻烦的“非标”产品。 部分设计院参与主导的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某些利益原因,设计人员在电线电缆产品的选型和设计工作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大量“非标”型号的产品出现在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上,这些型号不仅没有相关的标准或规范依据,甚至出现如产品特性和材料代号完全相悖的型号,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均不承认的型号产品。
部分“非标”型号是线缆生产制造商(或投标方)提供的任意英文字母的组成,目的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形同虚设的所谓技术门槛或壁垒,恶意扰乱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为工程建设埋下质量隐患。
2023年3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也公开了一组数据: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浙江、广东、江苏、安徽等29个省(区、市) 3325家企业生产的3334批次电线电缆进行抽查检验,涉及架空绝缘电缆、塑料绝缘控制电缆、挤包绝缘低压电力电缆、挤包绝缘中压电力电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电缆、阻燃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等6个品种,分别抽查检验150批次、125批次、1164批次、3批次、1887批次、5批次。共发现93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仅为2.8%。
这次抽查重点对电线电缆的绝缘最薄处厚度、导体电阻、单根垂直燃烧试验、成束阻燃性能、绝缘平均厚度、护套平均厚度等24个项目进行检验。其中,绝缘最薄处厚度、导体电阻、单根垂直燃烧试验、成束阻燃性能为安全项目。除单根垂直燃烧试验、绝缘偏心度外,其余项目均有不合格。发现绝缘老化后断裂伸长率有19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最薄处厚度有18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有17批次产品不合格,导体电阻、护套热失重试验、绝缘平均厚度、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各有12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热收缩有11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老化后抗张强度有10批次产品不合格,成束阻燃性能有2批次产品不合格。 经技术机构分析,绝缘最薄处厚度等结构尺寸类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不当,部分企业在生产时模具配置不合适、挤出工艺控制不精确;导体电阻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拉丝、束丝或绞制过程控制不符合规定;成束阻燃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阻燃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绝缘老化后抗张强度、绝缘老化后断裂伸长率、绝缘热收缩、护套热失重试验等机械性能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和护套的原材料不符合要求,部分企业挤塑、交联等工艺控制水平不过关。 电线电缆产品是基建工程、民生类的产品,材料成本占比高,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非常透明,各个厂家基本是靠微利生存,稍好的一点的企业,利润也就在2%-3%左右,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也要靠技术创新产品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电线电缆产品都是一分钱一分货。不法厂家制造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并推向市场的做法,最终结果就是造成严重的工程安全质量隐患、坑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冲击正常的电线电缆市场,损害了公平公正,违背等价交换原则,更是让企业的诚信面临着“现实困境”,成为阻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毒瘤”。
(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一些电线电缆无良厂家制造假冒伪劣、“非标”电缆,市场销售以次充好等产品,应用在商场、酒店、厂房、医院、写字楼、交通枢纽等各种场所,导致火灾事件频发。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火灾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每年因火灾伤亡人数达2300多民众,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在国内重大火灾的案例中,因线缆引发的火灾占50%以上,居各类火灾之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全国近十年来发生因电缆着火蔓延成灾的重大事故逾百起,累计烧毁电缆32万多米,恢复重建工作耗资大、费时长,仅供电量的损失就达100多亿元。 电线电缆引发火灾时会引燃线缆中可燃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绝缘和护套材料燃烧时散发出的有毒气体和浓烟会造成人员进一步伤亡,并阻碍消防人员的灭火,造成更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典型案例:2017年北京大兴因冷库电线短路引发的“11·18”重大火灾,共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和重大经济损失;2018年达州塔沱市场因照明电源线短路引发的“6·1”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210余万元,1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018年,哈尔滨北龙汤泉休闲酒店因电气线路短路造成的“8·25”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0人死亡,2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04.8万元;2019年大理市锂电池充电短路引发的“6·11”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4.9万元;2020年山西太原台骀山景区因电线老化发生的“10.1”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3人遇难,另有15人送医救治等。因电线电缆质量问题导致的窨井爆炸、矿井燃烧、城市大面积停电、网络通讯中断、地铁停运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些火灾案例主要由假冒伪劣电线电缆直接造成或间接引起,事关电线电缆的质量。(二)严重破坏电线电缆行业市场竞争秩序,严重阻碍行业高质量发展 假冒伪劣电线电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形成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电线电缆行业名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持续挤压,严重打击了名优企业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提升,进而导致我国电线电缆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长期徘徊在中低端地位,高端产品仍然严重依赖向发达国家进口的局面,对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乃至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三)严重破坏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多年来,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先后发布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达几十部,但是,部分电线电缆企业仍存在有法不依、违法违规生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仍存在使用假冒伪劣电线电缆产品,对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置若罔闻,肆无忌惮,存在主观故意制假、造假、用假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违法违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破坏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尊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重大质量安全隐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线电缆行业上述质量现象和问题中所谓的“不合格”产品,不是因为企业生产工艺水平、管理疏忽导致的“产品可靠性”意义上的不合格,而是诸多不法企业的主观故意行为,不仅是失信问题,而是主观故意制假造假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虽然,每年相关部门开展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但力度不够;电线电缆行业产品质量问题整治需重拳出击,要进一步全面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坚决把严重违法违规企业依法逐出市场,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零容忍”。完善招投标和设备材料采购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把各环节、各层次关口,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一)提高社会各界对电线电缆行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认识决定行动。电线电缆行业假冒伪劣泛滥横行的局面,与社会各界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有关。
长期以来,电线电缆行业在我国被定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配套”产业之一。但在发达国家,电线电缆行业被称之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神经”或“血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产业,不仅涉及电力、建筑、通讯通信、交通、机电设备、能源等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是事关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型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事关“质量强国”建设。有专家将信息时代的电线电缆行业称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电线电缆产业不再是传统产业,而是现代产业、是未来产业。这不仅是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电线电缆行业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代电线电缆产业自身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神经”“动脉”和"血管"作用日益凸显的客观反映。(二)加大电线电缆行业法律建设和执法力度,提高违法制假售假成本 假冒伪劣电线电缆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成本太低。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一个企业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案值超过五万元,就应当入刑。但是,多年来因为电线电缆造假售假的案例和报道比较少见,大多是当地行政监管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仍然继续泛滥。部分地区甚至将假冒伪劣电线电缆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进行地方保护,极大地纵容了电线电缆制假售假的泛滥横行。 因此,在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高联合监管的法律建设和实施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国家《产品质量法》。严格落实“制假售假超过五万元入刑”的法律条款。 二是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电线电缆的监管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从电线电缆生产制造端、运输环节、施工环节、销售端和客户使用端各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 三是建立司法判决与行政执法的联合监督机制。将产品质量纠纷且具有行业共性问题的司法个案判决结果,及时向行政监管部门通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电线电缆行业共性问题,特别是不仅停留在违法电线电缆生产者的处罚上,也要对违法使用者及其给终端客户造成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进行处罚,从而抑制终端客户的非法需求。目前产品质量监管是采取分段式监管模式,电线电缆产品从生产、流通到工地使用,由不同部门负责监管,监管力量分散,信息互通不及时,协查协同的机制尚不健全,部门监管尚未完全形成合力,联合联动、协同共治,打造全流域大监管模式,是电线电缆行业质量整治提升的新路径。只有市场监督、住建、电力通力合作,对各种在建工程实行联合抽检和飞行检查,将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线缆发生。 四是开展检验检测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实、虚假检验检测违法行为,进一步压紧压实检验检测机构守法经营、诚信执业主体责任,坚决破除检验检测市场乱象,维护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秩序,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查处未经检验检测而出具报告的行为,如伪造、变造原始数据和记录,减少、遗漏或者变更标准规定的应当检验检测的项目,违反国家有关强制规定的检验检测程序、方法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提升电线电缆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发展集中度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且缺少创新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行业门槛太低,导致大量小企业甚至小作坊遍地开花。这些小企业缺少人才,缺少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粗糙,不仅大多生产低质产品,且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全行业平均的设备开工率不足40%,行业利润大幅降低。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电线电缆企业有上万家,已经跃居成为世界最大的电线电缆制造国,但前5名的行业市场集中度仅为8.43%,前65名的合计市场占有率也只有30%。而英国12家公司就瓜分了该国电线电缆95%以上的市场,美国前10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7%,日本7大公司占据销售量的86%份额,法国市场90%的营业额则由5大电线电缆公司包揽。从全球范围看,25%的电线电缆市场份额由8家具有代表性的寡头制造商占有,这些巨头企业不仅产品质量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和行业引领能力。 积极响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95、96号令,《工业产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发挥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的作用,实行从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原材料和产品台账制度,依法诚信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实行产品质量自我承诺,并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建立电线电缆产品品牌库,公开征集品牌产品,实行产品分级,对分级产品规定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设计要求,让品牌库产品成为招投标首选,创新工程质量管理服务。 针对招投标低价中标问题,建议招标前先多方询价,充分了解合格产品的市场价格,在评标过程中对不正常的低价投标予以排除,并规范招投标规则,杜绝最低价中标,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推行“评定分离”原则,引导招标人在综合考虑价格、方案、答辩、团队、性能和资信因素的基础上定标,弱化价格分权重比,促使投标企业合理、有序报价;同时设置“异常低价评审环节”,针对可能影响履约的异常低价情况,要求投标人在合理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澄清或者说明,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现在,大截面, 的电缆,, 在市场上较难购买到,使用方一般都是向厂家定制,直接用到工地。像厂房、配电柜主线,变压器、配电房等,都是使用大功率的大电缆。针对这种电缆导体偷工减料问题,需加强市场抽检和单独项目材料到货验收抽检,对于大截面电缆,建议业主方将不同安装部位的同型号规格分段电缆合并生产,中间分段时进行抽样送检;针对电线电缆绝缘及护套材料偷工减料问题,加强到货抽检,增加检测绝缘全性能指标检测;针对耐火电缆耐火材料偷工减料问题,加强市场和项目工程抽检,做常规性能检测外,增加单独的耐火性能检测。 无论产品的大小,到货抽检制度一定要贯彻执行,引导用户加强到货验收和质量监管,截断产品‘被合格’通路,倒逼企业的质量诚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行业自律,优化营商环境。行业协会对行业的产品制假售假情况更加了解,公益诉讼和第三方比较试验产品质量发布,是维护电线电缆行业市场秩序和规范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以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为依据,开展公益诉讼,其结果对电线电缆行业产品质量规范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效力。 现在,加强电线电缆的管理和规范化生产,提升电线电缆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已成为国家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一起来关注电线电缆行业问题,制止行业恶性竞争的行为。期盼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措施,线缆行业的质量能获得稳步提升,并为监督执法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共同构建线缆行业的公平公正市场竞争环境,以“良币驱除劣币”,净化市场,维护正规、守法经营企业的权益。 电线电缆行业质量提升任重道远,相信在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提升社会各界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电线电缆行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提高电线电缆行业质量的内生动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那一天将会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