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要素,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技工教育办学特色,为企业输送大批合格产业工人;持续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完善职业资格制度,选树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愈发浓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先后印发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文件,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结构显著优化。取得的工作成就包括:
构筑协同发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形成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主线,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20余项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N”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框架。实施技能中国行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20多个省份启动技能强省行动,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厚植多元互补的培养基础
人才适配性逐步提高
从2019年开始,推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盯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2亿人次。大力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225万人。在76个新业态新模式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联系城市探索推进相关工作。强化项目牵引和载体建设,布局建设117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47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布首批59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名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水平。
大力发展特色技工教育
技能人才培养阵地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习实训。许多院校“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左右,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保持较高水平。1998年以来,累计培养了近3000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面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每年培训规模约为在校生的1.5倍。三是工学深度结合。技工院校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快速优化课程体系,及时响应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变革需求。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均按照生产一线实际需要展开,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学完一个专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需要。四是注重因材施教。技工院校在校生80%以上来自农村户籍家庭,30%以上来自需帮扶家庭。技工院校坚持因材施教,使这些中高考落榜生通过技能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一技在手、就业不愁、全家脱贫”,实现技能就业,施展自身价值。
建立市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职业发展通道更为顺畅
健全完善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并推行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累计评聘3000多名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大力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遴选3.8万家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机构,推动评价服务惠及更多劳动者。健全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和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累计发布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等74个新职业信息,制定修订颁布1540个国家职业标准。修订颁布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职业、工种总数分别达1639个、1967个。
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我国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至今共参加7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获得93金、41银、28铜和71个优胜奖,金牌榜、团体总分连续四届位居第一。先后在广州和天津举办两届全国技能大赛。服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创新开展“一带一路”、“三区三州”、全国扶贫、乡村振兴大赛等专项赛事,广泛组织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大多数省份举办了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各类特色技能竞赛如火如荼,每年带动上千万人次的企业职工和院校师生参加。
奏响技能报国的时代强音
推动形成崇尚技能社会氛围
健全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从1995年至今开展了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32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3616名全国技术能手。推荐4263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及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依托主流媒体、新媒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典型的宣传。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不懈努力,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7%;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职业发展路径更加畅通多元,政治、经济待遇持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技能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做好今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工作。(一)终身培训赋能,以高素质劳动者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实施终身培训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二是实施四大培训计划。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四大培训计划,加快培养相关领域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三是实施技能强企行动。构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共同参与,产业、岗位、人才、就业融合发展的技能人才供应链,创建良性互动、协调融合发展的技能生态。四是扩大学徒和重点群体培训规模。五是创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个人账户。(二)高端引领带动,打造技能人才梯队。一是深入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牵引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二是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持续推进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倡导政府和企业广泛开展技能研修、同业交流、名师带徒、国(境)外培训等活动。三是扎实推进部省共建,高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三)坚持就业导向,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方向,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青年技能人才。二是动态调整专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紧盯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新业态,积极开设专业,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专业,开展人才培养。三是推进工学一体。结合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按照职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强化实习实训,加强校企合作,普遍开展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和院校,加大工学一体化师资培养力度,加快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四是坚持学制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五是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能力提升,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吸引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坐堂”,兼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四)在发展中规范,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一是“新八级工”制度提质扩面。发动更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二是有序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条件、择优遴选、动态调整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是开发新职业序列。增强对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敏锐性,积极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中挖掘发现、培育形成新职业新岗位,并以发布新职业的方式予以确认,提升新职业社会认同度、公信力,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四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依托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职称和学历框架基础,推进统一开放、路径畅通、等值互认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畅通劳动者就业成才通道。(五)强化技能导向,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一是支持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二是强化技能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六)竞赛交流互鉴,展技能风采促人生出彩。一是做好中国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参赛工作,引领带动青年及更多劳动者学技能、比技能、长技能。二是高质量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面向全国的跨行业跨系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广大劳动者搭建展示技能技艺、促进学习交流的平台。三是优化竞赛奖励政策。对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按照规定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对本地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给予表扬奖励。(七)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社会氛围。一是培树一批宣传典型。聚焦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竞赛优秀获奖选手,培育选树先进典型,讲好技能故事、展示技能魅力、培育技能文化,发挥榜样引领示范效应。二是加强政策精准推送,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活动影响力。三是丰富宣传渠道形式,引领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时代新风。四是加强重要时点宣传,形成舆论引导、文化培育、精神激励的持续宣传效应,唱响技能中国时代强音。(来源:中国培训杂志) |